经济现象 200-300

经济现象201: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人们为获得商品愿意付出的价格和失去已经拥有的同样的商品所要求的补偿没区别,但禀赋效应认为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它是由 Tbaler(1980)提出的。这可解释人们拆迁时要价高的现象。

经济现象202: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odox):又称幸福-收入悖论。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伊斯特林在《经济增长可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1970)中提出,通常在一个国家内,富人的幸福水平高于穷人;但如果进行跨国比较,穷国的幸福水平和富国几乎一样高。这解释了古巴人民幸福的原因。

经济现象203:艾伦螺旋(Alen spiral):经济历史学家艾伦着眼于经济激励的角度来解释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非中国的原因。他认为,英国工资高,而能源低廉,由此导致英国发明家想方设法发明替代人力的机器,如蒸汽机。而中国刚好相反。产量的提高导致劳动生产力提高,进而工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创新。

经济现象204:安培经济学(Abenomics):日本首相安培晋三上台后,逼迫日本央行将2%作为通胀目标,并为此会采取更加激进的货币政策。今年1月初,安培抛出规模达1168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同时,安倍采取弱日元的政策,鼓励出口。国际观察家用此词来概括他搞通胀、搞赤字、搞贬值的核心经济主张。

经济现象205:货币化路径(monetization path):货币化率指一国通过货币进行交换的商品与服务的值占GDP的比重。货币化指数走势呈现的是一种倒U形路径。任何国家的经济都是从低货币化水平起步,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逐步迈上较高货币化的台阶;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一国的货币化率又逐渐回落。

经济现象206:志愿者困境(volunteer's dilemma):有N个参与者,每人都面临要么牺牲自己小部分利益,要么选择搭便车。比如村里有线电视坏了,只要有一位志愿者打电话给维修人员就会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该志愿者会损失电话费。而现实中更多的人是搭便车,每个人都会以为别人会打电话的,自己从中获益。

经济现象207:90%规律(90% rule):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莱因哈特和罗格夫于2011年通过数据统计提出,90%是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的一个临界值,若高于90%,可能对经济活动和企业家活力产生挤出效应,并因此损害增长。许多政策制定者援引该条规律。但是,该规律受到了经济学界的广泛质疑。

经济现象208:克强指数(Li keqiang index):英国政经杂志《经济学人》在2010年推出的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指标,源于李克强总理2007年任职辽宁省委书记时,喜欢通过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三个指标分析当时辽宁省经济状况。自推出后,受到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众多国际机构认可。

经济现象209:葛兰威尔法则(Granville rule):1962年,美国投资专家葛兰威尔在其书《葛兰威尔投资法则-—对付股价变动最有效的策略》中提出了移动平均线,并依据移动平均线与股价线的关系提出了8大法则,4个为买进法则,4个为卖出法则。移动平均线是一种追逐趋势的工具,对股市预测有很重要的作用。

经济现象210:杰文斯悖论(Jevons paradox):某自然资源的消耗,会随利用该资源之技术的改进而加快,因为技术改进会使下游产品价格降低,进一步刺激人们对该产品的需求。此悖论揭示,本想借科技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结果却加剧了资源的耗竭。如小排量汽车省油,但省油使开车人更多,石油消耗总量更大。

经济现象211:劳德代尔悖论(Lauderdale Paradox):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理论。其认为,扩大私人财富的一个方法是摧毁社会财富,把昔日丰富的社会财富变得稀缺,如煤、石油、空气、优美环境等等。它揭示了企业无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全民的福利为代价,即使在追逐私利时会促进GDP的增长。

经济现象212:榨菜指数(pickled mustard tuber index):由国家发改委官员提出的一种判断人口流动的简易的非正式理论。榨菜是民工的代名词,通过涪陵榨菜在各地区销量即可判断民工的流向和东中西地区产业承接情况。该指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发改委拒不承认是其发明的。

经济现象213:绿票讹诈(greenmail):指向大股东的股票支付高于当前市场价格的溢价,以换取对方不发动收购公司控制权的承诺,保持公司的独立性。绿票讹诈是目标股份回购的一种形式,第一个使用绿票讹诈的是海湾-西方工业公司的主席查尔斯·布卢多恩。由于税法的改变,这种方法已不多见。

经济现象214:毒丸计划(poison pills):指潜在的目标公司发行的、意在降低公司在敌意收购方眼中的价值的新证券。毒丸计划共有三代:优先股计划、弹出和弹入毒丸。它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措施,任何敌意收购方须严阵以待。该方法最早由律师马丁·利普顿在帮助帕索电力防御通用美洲石油的收购一案中使用。

经济现象215:金色降落伞(golden parachutes):指一些高级管理人员自愿或被迫离职时向其提供一次性的丰厚收入,触发条件通常是外部持股者的股权达到预先规定的比例或公司要出售时。因此,金色降落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反收购的效果,使目标公司缺乏吸引力,同时可留住人才。其最早实施于80年代。

经济现象216:本土偏差(home bias):指投资者倾向于将资金投资于本国、本地或本公司的证券,而非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认为的那样,投资于与本地证券相关度低、能够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外地证券。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投资者之所以投资本地证券,是因为更了解这些证券,信息更加对称,于是矛盾产生了。

经济现象217: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由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明斯基提出,指资产价值崩溃的时刻,或对金融产品的狂热转变为恐慌的那一刻。他认为金融系统本身有着不稳定的特征,并据此提出“金融不稳定假说”。明斯基时刻具体分为正向冲击、乐观繁荣、非理性疯狂、获利抛售和大恐慌五个阶段。

经济现象218:框定偏差(framing bias):人们在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往往使用特定的参照系。因此,由事物的表面形式形成的框定会影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当人们用特定的框定来看问题时,决策将可能决定于他所用的特殊的框定,由此导致的认知和判断偏差。比如货币幻觉和上市公司过分渲染重组概念。

经济现象219:圣彼得堡悖论(St Petersburg paradox):由数学家尼古拉·伯努利在1738提出,是一种掷币游戏:设掷出正面或反面为成功,如果第n次掷成功,得奖金2的n次方元,游戏结束。游戏期望值为无穷大,但实际中不可能达到,于是悖论产生。试图消解的方法有边际效用递减论、风险厌恶论、效用上限论。

经济现象220:诺斯悖论(North paradox):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于1981年提出,国家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但是,国家的这两个目标经常是冲突的。

经济现象221:巴泽尔困境(Barzel dilemma):由美国华盛顿大学制度经济学教授巴泽尔提出,指离开了清楚界定并得到良好执行的产权制度,人们必定争相攫取稀缺的经济资源和机会。通俗点说,就是一块大蛋糕,大家都不知道是谁的,于是很多人都想来抢一块,占点便宜。其实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无需总结。

经济现象222:赌徒谬论(gambler's fallacy):又称蒙地卡罗谬论。它是一种错误的信念,以为随机序列中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与之前发生的事件有关,即其发生的概率会随着之前没有发生该事件的次数而上升。如赌徒认为在连续出现7次硬币的正面后,下次出现反面的概率将会大大加大。

经济现象223:模糊厌恶(ambiguity aversion):最早见于1920年代的凯恩斯和奈特的论述,后被学界淡忘。1961年艾尔斯伯格重新提出,并形成艾尔斯伯格悖论。指在所有伴随风险的不确定性中下注的话,人们倾向于下注已知的不确定类型,而非未知类型。如夫妻间的吵架,一方情愿对方发脾气而不是保持沉默。

经济现象224:牛卡计划(dual class structure):指在上市招标书中,原始股东与普通股东有相同的股份,相同的投资回报率,但原始股东有更大的投票权,其目的在于原始股东想控制公司和防止公司被恶意收购。目前中国唯一实现此计划的只有百度,阿里巴巴在谋求上市亦欲实行牛卡计划。

经济现象225:锦标制度(rank-order tournament):它是相对业绩评价(RPE)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在一个企业内部的所有代理人之间展开竞争,相对业绩好的代理人就可以晋升到高一层的层级,从而激励代理人努力工作。锦标制度不关心代理人的绝对业绩,只关注代理人之间的相对排名。

经济现象226:班扎夫权利指数(Banzaf power index):由班扎夫于1965年受夏普里值思想的启发而提出,指投票者的权利体现在通过自己加入一个要失败的联盟可使它胜利,或者放弃一个要胜利的联盟可使其失败。换句话说,投票者的权利体现在是否为联盟胜败的关键加入者。

经济现象227:索洛悖论(Solow paradox):又称生产率悖论。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查斯曼调查了292个企业,结果发现这些企业的IT投资和投资回报率之间没有明显关联。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洛重申:我们到处都看得见计算机,就是在生产率统计方面却看不见计算机。但现如今,该悖论还存在吗?

经济现象228:秃子悖论(JVG paradox): 如果一个有X根头发的人被称为秃子,那么,有X+1根头发的人也是秃子。所以,(X+1)+1根头发的还是秃子。以此类推,无论你有几根头发都是秃子。当然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其解决方法要用到模糊数学的隶属度(扎德,1965)概念,即在头发数的区间设定秃头的程度。

经济现象229:穆莱纳森螺旋(Mullainathan spiral):2013年哈佛大学教授穆莱纳森在其书《稀缺:为什么拥有太少后果会很严重?》中提出,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造成心理的焦虑,使得自身在该资源方面进一步失败。

经济现象230:五指理论(five fingers theory):证监会主席肖钢在2013年财经年会上引用某名人的“五指理论”,说大拇指是投资者,老大;食指是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中指是媒体;上市公司是无名指;证监会是小拇指。该理论形象地定位了资本市场各参与方的角色和强调了法制的重要性。

经济现象231:隧道效应(tunneling effect):由赫希曼和罗思奇尔德于1973年提出,指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不平等程度的忍耐力。在发展中国家,如果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是两个目标的话,决策者应考虑到民众的隧道效应的大小,即民众对不平等程度的忍耐力如何。随着时间和背景的改变,目标也应调整。

经济现象232:反射理论(reflection theory):金融大鳄索罗斯认为,投资者与市场之间的一个互动影响:投资者根据掌握的资讯和对市场的了解,来预期市场走势并据此行动,而其行动也反过来影响市场原来可能出现的走势,二者不断地相互影响。再加上投资者因个体非理性认知,令其对市场产生“偏见”。

经济现象233:帕特里克之谜(Patrick puzzle):1966年,帕特里克认为,在经济增长的起步阶段,金融引导经济增长;当经济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经济变得日益复杂,此时经济中的摩擦会对金融服务产生需求,并刺激金融发展。他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表述引起学者们对二者因果关系方向上的迷惑。

经济现象234: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由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在阐述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和斯巴达两国发生的战争时提出来的。指一个新崛起大国必然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人们总结,新崛起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案例共15例,其中发生战争的就有11例。

经济现象235:戴维斯双击(Davis double kill):投资中,价格波动与投资人预期关联度可达70%-80%,而上升的预期配合上升的PE定位水平,决定了价格与投资人预期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其策略是以低市盈率买入潜力股,待成长潜力显现,以高市盈率卖出,这样可享EPS和PE同时增长的倍乘效益。

经济现象236:随机游走(random walk):反技术图表派的基础。该理论认为,证券价格的波动是随机的,像一个在广场上行走的人一样,证券价格的下一步将走向哪里,是没有规律的。耶鲁大学的席勒教授展示过用随机游走模拟的标准普尔指数,其趋势与现实值趋势是相似的。

经济现象237:阿司匹林理论(Aspirin theory):一种反映投资者情绪和市场表现的理论,认为阿司匹林产量与股票价格呈负相关关系。理由是当股市下跌时,投资者需要服用更多的阿斯匹林来减轻痛苦,度过难关。服用阿司匹林在中国并不普遍,但随着市场演进及投资者参与,或许会发现类似阿司匹林理论的现象。

经济现象238:十节甘蔗理论(sugar cane theory):指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定价、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售后十个环节,其中前5个归品牌商,后5个归零售商,像京东这样的零售商通过在后5个环节创造新的价值,从道理上来讲比只做“交易”环节的平台商(如淘宝)获得更多利润,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经济现象239:狗股理论(dogs of the Dow theory):美基金经理奥希金斯于1991年提出的跑赢大市投资策略。具体为,投资者年底从道琼斯指数中找出10只股息率最高的股票,新年买入,一年后再找出10只股息率最高的成分股,卖出手中不在名单中的股票,买入新上榜单的股票,如此重复便可获取超大盘的回报。

经济现象240:平方根理论(square root theory):由顿宁安提出,一种股价趋向的技术分析理论。价格的走势应遵循数学上平方根的趋向,价格涨跌时的阻力位或支撑位都可用“平方根”计算。如市价是16(4的平方)元,25(5的平方)元、36(6的平方)元是阻力位,9(3的平方)元、4(2的平方)元是支撑位。

经济现象241:德尔菲气象定律(Delphi meteorological law):指企业在气象上每投入1元,可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应用这一定律,有可能还会带来更高的经济回报率。许多发达国家的气象信息服务日趋多元,形成了产业,衍生出了空调指数、啤酒指数、泳装指数等跟气象有关的经济指标。

经济现象242:德隆模式(Delong mode):首先通过买壳上市,改变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通过注入优质资产调整产品结构,使上市公司的主业发生变化;进而通过并购、托管、委托加工等形式,对上市公司所处产业进行整合;最后通过对销售网络和渠道整合,扩大上市公司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形成垄断性经营。

经济现象243:超级杯理论(super bowl theory):美国的一种投资策略理论。如果代表国家足球联盟的球队,在1月份的超级杯决赛中获得胜利,那么股市在该年就会有不错的表现;如果由代表美国足球联盟的球队获胜,那么股市在该年可能表现不好。从1967年的第一届超级杯开始,该理论的预测准确率高达86%。

经济现象244:擦鞋童理论(shoeshine boy theory):又称零股理论。1927年由肯尼迪家族的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所提出,意指当擦鞋童都在讨论股票的时候,就是股价达到最高峰之时,之后就会下跌。零股交易的上涨通常会伴随着普通市场的下跌,因为小额投资者的判断通常不准确。该理论目前不流行。

经济现象245:金甲虫指数(gold bugs index):1866年美国大选期间,总统竞选人威廉·麦金莱大力呼吁恢复金本位制度,其支持者则身挂金饰、金器游行助选,金甲虫由此而来。指数为美国证交所交易的涉足重大金矿公司的修正美元等价加权指数。它以96年3月15日为基期,基数为200。成分股有16个大金矿公司。

经济现象246:淡马锡模式(Temasek mode):新加坡财政部对淡马锡100%控股,董事会由政府人员和民间人士组成,然后公司完全由董事会来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不作过多干预,经理从全球遴选。淡马锡公司分为6个层级,下属公司有决策权。淡马锡模式成为国企盈利的一个标杆,在全球主权投资中取得巨大成功。

经济现象247:巴斯模式(Bass model):一种通过模拟测验来研究管理行为的模式。美罗切斯特大学教授巴斯于1967年提出了有关管理和组织心理学的10个模拟测验。测验集中于专门的管理或行为问题,如监督、组织计划、信息交流等,其要求个人或小组作出决策,要注重决策过程以及过程中显示的行为特征。

经济现象248:黑手党提案(Mafia offer):黑手党是发源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并在美国兴盛的传奇黑帮组织。黑手党提案指颠覆了企业所在行业规则,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其有三个特征:产品对客户吸引力强;竞争对手无法模仿;不会对企业自身造成重大损害;共赢。简单来说就是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性优势的计划。

经济现象249:乌普萨拉模型(Uppsala model):瑞典Uppsala大学的Johanson和Vahlne在分析瑞典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的的渐进式企业国际化理论。企业开展国际化经历的一般路径为偶然出口、代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机构、海外直接生产。该模型的操作性较强但解释范围过窄,心理距离的概念过于主观。

经济现象250:戴维现象(David phenomenon):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了订书匠法拉第在化学上的潜能,将其培育成才。但此后戴维却贬低法拉第。1824 年,身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他是25 个人中唯一反对法拉第参加皇家学会的。这种伯乐先识别和培养千里马后限制千里马的现象被称为戴维现象。

经济现象251:瑞丁模型(Redding model):1999年,伦敦经济学院教授瑞丁提出,发展中国家常会面临选择:在当前已具备比较优势的低技术部门从事专业化生产(当前静态比较优势),或进入虽然当前缺乏比较优势但在将来可以通过生产率的提高而获得比较优势的部门(如高技术部门)(未来动态比较优势)。

经济现象252:租值耗散(rent dissipation):该思想最早隐含在奈特的文章中,后经张五常于1970年在《合约的结构与非专有资源理论》中正式确立。理论核心是本来有价值的资源或财产,由于产权安排方面的原因,其价值或租金下降,乃至完全消失。租值耗散的典型例子是1968年哈丁提出的“公地的悲剧”案例。

经济现象253:自负假说(hubris hypothesis):1986年罗尔提出,企业管理层往往高估其管理能力,在评估目标企业时过分乐观,以致在资本市场上大规模高价收购其它企业,最后无法成功完成对目标企业的整合,从而导致并购失败,股价不涨反跌,并把财富转移给了目标企业的股东。其前提条件是市场强式有效。

经济现象254:基金革命(fund revolution):二战后,美国公司的股权分散在小股东手中,小股东关注的是短期利益而非公司治理,因而造成经理层权利扩张,公司的所有权控制权和管理权得不到合理制衡。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基金迅速扩张,基金替代了小股东,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使所有权与控制权重归平衡。

经济现象255:熊皮特租金(Schumpeterian rent):指熊彼特主张通过新商业、新技术、新供应源和新的组织模式的创新来获得经济租金,一般来说,企业是通过创造性破坏或创新打破现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获得这种租金的。因此,这种租金也可以说是由于企业家创新而产生的经济租金,因而也称企业家租金。

经济现象256:李嘉图租金(Ricardian rent):指具有价值、稀缺和不可替代三项特质的异质资源会给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与经济租金。异质资源如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组织程序或长期的企业声望等。与熊皮特租金相比,李嘉图租金是长期的。

经济现象257:教堂塔原则(the church tower principle):由瑞典商业银行提出,其基于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分行经理可以爬到城市教堂的顶端鸟瞰这座城市,进而能够清楚地观察这座城市的一切情况。教堂塔原则指与某一客户距离最近的分行将承担对该客户的所有权利和责任。后延伸至一般的企业管理中。

经济现象258:帕克曼防御(Packman defense):目标公司先下手为强的反并购策略。当获悉收购方要收购目标公司时,目标公司抢先收购对手的股票,或策动与其关系密切的公司收对手,从而使收购公司转入防御,或赢得时间重新制定防御措施。该策略要求目标公司本身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相当的外部融资能力。

经济现象259:旅鼠效应(arctic hamster effect):旅鼠,一种族群数量扩大后就会变得恐慌,极具攻击性以至自杀的物种。正如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的突然增多,导致过多的钱追逐过多的股票,投资机会顿时减少。而当市场出现暴跌时,撤离市场的通道将非常狭窄,集体的恐慌导致了投资者的自杀性的抛售。

经济现象260:双十定律(double tenth law):指家庭投保的总保险额度不要超过家庭收入的10倍,以及家庭总保费支出占家庭收入10%为宜。消费者可通过双十定律的保险原则,对个人乃至整个家庭的保险规划进行科学、合理、有效地订制与评估,也是理财的一条准则。当然在实际运用中,上下浮动5%都是正常的。

经济现象261:科斯猜想(Coase conjecture):经济学家科斯在1972年提出一个后被证实的猜测,由于将来销售的耐用品将会影响到现在所售出的产品的未来价值,在垄断耐用品生产者没有对未来的产量水平做出承诺时,如果消费者具有价格下跌的理性预期,那么垄断价格就会迅速降到边际成本水平。

经济现象262:冰棍理论(lolly theory):前工行行长杨凯生提出,“处置不良资产就像卖冰棍。冰棍在手里时间长了,就融化了,不良资产亦如此。如果不能赶快处置,时间长了,就只剩下一根儿木棒了。”即国有不良资产随时间推移会贬值,因此应当需加快处置速度,提高不良贷款回收率。该理论现被认为错误。

经济现象263:波斯纳定理(Posner theory):法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市场交易成本过高而抑制交易,那么权利应赋予那些最珍视它们的人。其对偶形式为,在法律上,事故责任应归咎于能以最低成本避免事故而没有这样做的人。该定理实际上告诉人们,真正的公平,应以效率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比如天气预报。

经济现象264:斯密定理(Smith theory):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只有当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专业化的生产者才能实际出现和存在。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其是市场规模限制劳动分工的假说,是现代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经济现象265:阿尔钦-艾伦定理(Alchian-Allen law):一位读者向两位提问到,为什么盛产苹果的华盛顿的本地市场苹果又小又丑,而外地的苹果又大又漂亮?经济学家阿尔钦和艾伦回答道,当相同的附加成本(如运输成本)被加在两个相似的商品价格上时,其结果是人们会增加对优质商品的相对消费量。因此,优质商品很可能被出口。

经济现象266:阿尔钦之谜(Alchian puzzle):在一个千人的小城中,一座剧院采取股份所有制,同时还存在一座共同财产的礼堂。剧院和礼堂同时收门票并为小城人口服务。阿尔钦因此问:二者的区别何在?为什么认定前者是私有财产,而后者是公共财产?阿尔钦用个人与财物的疏离度和关心值来描述此现象。

经济现象267:AD诘难(AD interrogation):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年提出疑问,以下两种合约相同时,当雇员没有完成合约中规定所做的事情,雇主可以行使企业家的权威解雇他,那么为什么一个独立签约人就不能在另一个独立签约人提供了不满意的产品时,行使所谓消费者的权威解雇(即不再光顾)后者?

经济现象268:霍布森选择(Hobson choice):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上一个条件,即只许挑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此条件实际上等于不让挑选。如香港行政长官经普选产生并由中央政府任命就是一种典型的霍布森选择,即有民主的权利不一定有民主的结果。

经济现象269:88%魔咒(88% curse):指当开放式偏股型基金的仓位水平达到88%左右的时候,A股市场往往会出现大跌,基金仓位成了股市的“反向指标”。偏股基金的股票仓位配置最低为60%,最高为95%,到达88%意味着买方力量的减弱,股价达到高位,基金会获利回吐。

经济现象270:叶利钦效应(Yeltsin effect):产生于苏联解体时期,叶利钦通过普选任苏联加盟国俄罗斯的总统,而苏联的主题为俄罗斯,这导致了戈尔巴乔夫的权利削弱。国家元首与地方首长之民意基础过于相近,使地方首长与国家元首的政治实力可能并驾齐驱,甚至凌驾后者之上,危及中央与地方权力均衡。

经济现象270:叶利钦效应(Yeltsin effect):产生于苏联解体时期,叶利钦通过普选任苏联加盟国俄罗斯的总统,而苏联的主体为俄罗斯,这导致了戈尔巴乔夫的权利削弱。国家元首与地方首长之民意基础过于相近,使地方首长与国家元首的政治实力可能并驾齐驱,甚至凌驾后者之上,危及中央与地方权力均衡。

经济现象271:绿鞋机制(Green shoe option):即超额配售选择权。首发上市公司可赋予承销商超额发行15%的股票的权利。若新股下跌,承销商可从二级市场购买股票给事先认购股票者;若新股上涨,承销商可要求发行公司多发售股票给事先认购股票者。绿鞋机制可起到稳定新股股价的作用。如阿里巴巴的上市。

经济现象272:红鞋制度(red shoe system):香港股市发行新股时的一种制度,即只要参与申购,每个账户就能得到一定数量新股的方案,而不是A股市场按照资金量分配号码来确定中签率。这样能尽量保证每个申购账户都可以得到一手新股,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经济现象273:老龄化循环(ageing cycle ):由于某种原因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民主制下的老年人可用选票让福利向自己倾斜(小孩无选票),这需要年轻人缴税支持老年人的福利,同时导致抚养小孩的压力变大,生育意愿越不足,进一步导致未来老年人比例增大、选票比例增多。中国因计划生育可能进入此循环。

经济现象274:胡焕庸线(Hu Line):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的“黑河-腾冲”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线东南43%的部分住着全国94%的人口。该线成为目前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东南各省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北各省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李克强参观国家博物馆而广泛普及。

经济现象275:博克斯法(Berks method): 由美国人博克斯首创,对于初创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典型做法是根据下面的公式来估值:一个好的创意 100万元、一个好的盈利模式100万元、优秀的管理团队 100万-200万元、优秀的董事会100万元、巨大的产品前景100万元。加起来,一家初创企业的价值为100-600万元。该法将初创企业的价值与各种无形资产联系起来,简单易行。

经济现象276:前瞻指引(forward guidance):央行用来展示其货币政策力量的工具,借此影响市场对未来低利率的预期,直至某些目标的实现以主动引导经济发展,如经济增速在某个点之上,或失业率在某个点之下。其优点在于货币政策的透明,始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

经济现象277: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统计学上的一个逻辑谬误。指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如存活下来的企业往往被视为“传奇”,它们的做法被争相效仿,形成成功范式,勿不知失败的企业才是需要真正关注的。

经济现象278:黄宗羲定律(Huangzongxi law):现代学者秦晖在其论文《并税式改革与“黄宗羲定律”》中提出,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因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

经济现象279:巴菲特指标(Buffett index): 源于2001年12月刊登于《财富》杂志一篇《巴菲特论股票市场》的文章,计算公式为股票市场总值/GDP。巴菲特认为,若两者之间的比率处于70%至80%的区间之内,这时买进股票就会有不错的收益。但如果在这个比例偏高时买进股票,就等于在“玩火”。

经济现象280:斯托克代尔悖论(Stockdale paradox): 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总结道,持续50年能保持在世界500 强的企业之所以能常青,是因为他们对前景充满乐观,相信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但是又直面现实的残酷。斯托克代尔是美越战中被俘的一位将军。

经济现象281:扭转操作(Operation Twist):指美联储第二次量化宽松之后,政策工具掣肘,于是开启了不影响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扭转操作,即卖掉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推低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以变相地营造宽松政策的预期。

经济现象282:诺威格定律(Norvig law):谷歌研究院院长诺威格提出, “当公司的市场占有率50% ,市场占有率无法再翻番了”。 这句人人都懂的大白话却道出许多大公司兴衰的根源:在一个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公司必须不断开拓新财源,才能长盛不衰。有效的开拓途径包括“扩展”现有业务和转型。

经济现象283:费孝通之问(the question of Fairbank):美国“中国通”费正清透过《美国与中国》一书提出了著名的“费正清之问”:“一个西方人对于全部中国历史所要问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是,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

经济现象284:桑弘羊之问(the question of Sang):汉昭帝年间,儒生贤良与武帝经济改革的推手、御史大夫桑弘羊举行辩论,讨论民生疾苦问题。贤良们对桑大加挞伐,抨击武帝的各种经济政策,随后桑弘羊反问:“如果不执行国营化政策,战争的开支从哪里出?国家的财政收入从哪里得?地方割据的景象如何化解?”贤良门无解,今人亦无解。

经济现象285:杰塞尔悖论(Jessel paradox):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动荡的世界》一书中分析过去十年美国房价飙升的原因时,写道,当他还是十多岁少年时,当时著名喜剧演员乔治杰塞尔讲了一个故事:一位疑心较重的投资者不太情愿地参与股市投资。他先买入少量交易量很少的低信用公司股票,惊讶地发现价格立刻从10美元涨到11美元。这样一来,他认为自己已经是位聪明的投资者,于是继续买入。最终,他一个人的出价把那只股票推到了每股30美元的高价,然后决定套现离场。他给经纪人打电话,要求卖出股票,对方犹豫片刻后反问道:“卖给谁呢?”

经济现象286:制度漂移(institutions drift):指原本两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可能一样,但是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两者渐行渐远,会产生分化,导致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如南北朝鲜。该概念由阿西莫格鲁与罗宾逊于2012年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中提出,此概念的提出强调了制度变迁中的偶然因素的作用。

经济现象287:康曼达契约(commenda):早期的有限合伙的雏形。契约规定:一方合伙人(坐商)将商品、金钱、船舶等转交于另一方合伙人(行商)经营。承担资金风险的合伙人通常获得3/4的利润,但仅以其投资为限承担风险责任;从事航行的合伙人则管理双方投入的全部财产,独立从事航海贸易,获得1/4的利润,并承担无限责任。

经济现象288:顶尖效应(top effect):指由于系统内个别效率较高的组织的出现,对其他效率较低的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构成了破坏或抑制的作用。由于个人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顶尖效应普遍存在,可部分解释“富国恒富,穷国恒穷”。因为自由贸易将迅速摧毁发展中国家尚处幼稚阶段的生产力——已经形成的分工合作关系。

经济现象289:动量效应(Momentum effect):又称惯性效应,由Jegadeesh和Titman(1993)提出。指股票的收益率有延续原来的运动方向的趋势,即过去一段时间收益率较高的股票在未来获得的收益率仍会高于过去收益率较低的股票。基于此,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入过去收益率高的股票、卖出过去收益率低的股票而获利。

经济现象290:阿拉巴马悖论(Alabama paradox):指增加议席也可能反而导致某些丧失议席,是一种以“相对公平”为标准的份额分配法中的悖论。最早发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众议院的席位按照各州的人口占比来分配,采用最大余额法计算,当一次人口普查后,准备增加众议院席位,却发现增加议员数反而使得阿拉巴马州的议员数减少,这就会产生了悖论。

经济现象291:兴登堡凶兆(Hindenburg omen):预测美国股市出现股灾的技术指标,由数学家米耶卡于1995年发明,并以1937年坠毁的兴登堡号飞船命名。具体指如果股市在高位盘整时,股价创出一年新高与新低的个股达到一个较高比例,同时反映市场广度的麦克莱恩摆荡指标为负时,显示市场处于激烈的分化之中,股灾很有可能出现。

经济现象292:利率走廊(interest rate corridor):指中央银行以目标利率为中心,变动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如常备借贷便利SLF,上限)与存款(如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下限)的利率,进而实现对同业拆借利率(如Shibor利率)的调节和控制。若同业拆借利率低于下限,央行抽走富余的流动性;若高于上限,则投入流动性。利率走廊旨在将市场利率控制在上下限之间,有利于稳定商业银行与其,避免利率飙升而出现囤积流动性倾向。

经济现象293:独角兽公司(unicorn company):由美国著名Cowboy Venture投资人Aileen Lee于2013年提出,独角兽公司具体指在私募和公开市场上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一经提出迅速流行于硅谷,并且出现在《财富》封面上。截止2015年,独角兽公司达到229家,其中美国占一半,中国33家。

发表新评论